城镇轶事

当前位置: 城镇轶事 > 民风民俗 > 文章页

内涝,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挑战

时间:2025-05-03 02:30来源: 作者:admin 点击: 1 次
气象科普知识-内涝,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挑战-

  6月18日,武汉降下近十年来罕见大暴雨, 3小时、6小时、12小时最大降水量分别达到89.5毫米、150.7毫米、189.8毫米,市内中心城区部分涵洞积水已深达两米。从全国情况看,近年来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南京、济南、长沙等大城市也发生了同样历时短、强度大的暴雨,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内涝,导致了城市交通瘫痪,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。无可置疑,城市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
  ■本期嘉宾: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黄治勇高工、徐桂荣博士、崔春光研究员

  为何城市易发生致涝暴雨

  全球气候变暖是城市致涝暴雨频发的大背景。

  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,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,如厄尔尼诺、干旱、洪水、热浪、雪崩、沙尘暴、森林火灾等,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,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。

  此外,城市热岛效应也不容忽视。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暴雨有增幅作用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城市热岛效应不仅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升高,还可能通过流场作用,对降水过程产生影响。城市与郊区下垫面物理属性造成的热力差异,形成城市中尺度的低空风场辐合线,对对流单体具有明显的组织作用。同时,这种热力差异还可能造成边界层内中心城区风场垂直切变加强,郊区低空风速加大,这种强迫有利于暴雨中心区强烈的上升运动得以维持,保证了低空水汽在较大范围内向对流体流入,使得城市降水强度增加并伴有冰雹、雷雨等强对流天气。

  城市阻碍效应也是暴雨形成的一个幕后推手。城市化发展促使城区地面粗糙度发生很大变化,当气流从郊区向城区移动时,城区中高度不一且规模庞大的高层建筑如同屏障,使空气产生机械湍流,而人工热源导致热力湍流。同时,受地面摩擦影响,空气运动受到明显影响,造成气流总体移动速度减弱和在城区停留时间增加,进而导致城区降水时间延长、强度增大。

  在暴雨的形成机制中,凝结核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可以说,没有凝结核,就很难有降雨。城市化发展伴随的大量车辆、工业、能源生产、尘土等导致城区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明显大于郊区,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混浊岛。城市空气中尘埃和废气等的微小颗粒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,易于吸收水汽,形成较多的云凝结核和冰核,从而有利于形成云内水汽胶性状态不稳定,起到促进增雨的作用。

  如何预防城市内涝

 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设计。一是做好城市暴雨洪水的疏与排。根据城市暴雨新特点,提高城市排水管线设计标准,重视城市绿地建设和湖泊保护,增强城市的透水和蓄水功能,强化城市排水通道和排水设施管理,保障城市排水排涝能力。二是科学利用城市暴雨洪水资源。按照 “排、用”相结合的思路,科学设计城市湖泊、草地、透水地面、蓄水池等城市雨水利用体系,统一规划,形成高效合理的城市暴雨洪水利用机制。

  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机制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持以人为本、预防为主,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,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机制,规范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、预警、发布和应急处置工作。增强全民防灾意识,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、灾害信息员、群测群防员传播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作用,提高城市气象灾害抵御能力。

 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、预警和发布工作。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络,实现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全天候、高时空分辨率、高精度的连续监测。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,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。三是要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,通过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发布制度、建立快速有效的发布系统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等一系列措施,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效率。

  总而言之,城市极端暴雨是自然与建筑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,来势猛烈,亦不可避免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,城市建设带来城市布局的变化导致城市蓄水能力减弱,人们的居住环境正面临着重大挑战。 (来源于2011年9月9日《中国气象报》 作者:黄治勇 徐桂荣 崔春光)

(责任编辑: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
发布者资料
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 注册时间:2025-05-03 19:05 最后登录:2025-05-03 19:05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